在日常生活中,引力无处不在,它就像一个无形的主宰,掌控着世间万物的运动。
当我们松开手中的苹果,它会毫不犹豫地落向地面,而不是飘向天空;我们能够稳稳地站在地球上,行走、奔跑,而不会轻易飘向太空;江河湖海中的水,始终沿着地势向低处流淌,形成波澜壮阔的水流。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引力的奥秘。它是如此熟悉,却又如此神秘,我们仿佛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却很少去深入思考,引力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图片
关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一天午后,牛顿在庄园的苹果树下休息,与朋友史特克莱讨论物理学问题。突然,一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不偏不倚地砸在牛顿的头上。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引发了牛顿的深入思考:为什么苹果会垂直下落,而不是向其他方向飞去?
图片
他开始推测,苹果的下落可能是受到了地球的某种吸引力,这种力的方向指向地球中心。随后,牛顿进一步大胆联想:如果在山崖上抛出石头,用力越大,石头落得越远;当力量足够大时,石头就不会落地,而是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月亮绕着地球转动一样。
牛顿认为,月亮绕地运动也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引力,引力就如同一条无形的绳子,牵引着月亮沿着特定轨道运行。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反复计算,牛顿终于在 1687 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正式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
图片
该定律指出,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然而,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并非完美无缺。
在牛顿的理论中,他认为时空是平直的,就像一个绝对静止的框架,物体在这个框架中按照万有引力定律运动 。而且,他假设引力的作用是瞬时的,无论两个物体相距多远,引力都能瞬间传递并产生作用。
图片
这一观点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受到了挑战,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发现一些现象无法用牛顿的引力理论来解释,例如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问题,水星的实际进动值与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结果存在细微差异,这表明牛顿的引力理论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局限性,也为后来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埋下了伏笔 。
19 世纪末,物理学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前夜。经典物理学在解释宏观世界的现象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一些微观和高速领域却遭遇了困境。
其中,光速不变现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谜题。
图片
当时,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预言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与光源和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这一结论与传统的牛顿力学中速度叠加原理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在牛顿力学中,物体的速度会随着参考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一辆行驶的火车上向前扔出一个球,球相对地面的速度就是火车的速度加上球被扔出的速度。
但对于光来说,无论光源如何运动,也无论观察者以何种速度运动,测量到的光速始终恒定不变,约为 299792458m/s。
爱因斯坦在深入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对绝对时空观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于 1905 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他摒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不变,而是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在狭义相对论中,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恒定的,不依赖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二是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形式都保持不变 。
基于这两个假设,狭义相对论推导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效应。
图片
时间膨胀效应表明,运动的时钟会比静止的时钟走得慢。例如,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在静止的观察者看来,这个物体上的时间流逝会变得极其缓慢。
假设有一对双胞胎,哥哥乘坐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太空旅行,弟弟留在地球上。当哥哥返回地球时,他会发现自己比弟弟年轻许多,因为在高速运动的飞船上,时间膨胀使得哥哥经历的时间比地球上的弟弟要少。长度收缩效应则指出,运动方向上物体的长度会缩短。
当一个物体高速运动时,在静止的观察者眼中,该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比其静止时的长度短。这种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被察觉,因为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物体运动速度远远低于光速,只有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这些效应才会变得显著。
狭义相对论虽然成功解决了电磁学与牛顿力学之间的矛盾,解释了高速运动物体的一些奇特现象,但它存在一个局限性,即只适用于惯性系,无法处理引力问题和非惯性系中的物理现象 。爱因斯坦并未满足于此,他继续深入思考,试图将相对论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引力和非惯性系。
经过长达十年的艰苦探索和思考,爱因斯坦在 1915 年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将引力纳入了时空的框架之中,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引力的传统认识。
图片
他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物理意义的思想实验:想象一个人在一个封闭的电梯中,如果电梯静止在地球表面,人会感受到重力的作用,例如手中的苹果会下落;但如果电梯在太空中以一定的加速度向上运动,人同样会感受到类似重力的效果,手中的苹果也会以相同的方式下落。爱因斯坦由此认识到,在局部区域内,无法通过实验区分均匀引力场和加速参考系,这就是等效原理。等效原理成为了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
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观点:引力并非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力,而是时空的弯曲。
图片
他认为,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会使周围的时空发生弯曲,就像在一块平坦的橡胶膜上放置一个重物,重物会使橡胶膜凹陷下去。物体在这样弯曲的时空中运动,其轨迹会受到时空弯曲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引力的效果。
例如,太阳的巨大质量使得其周围的时空发生了显著的弯曲,行星在这个弯曲的时空中沿着测地线(在弯曲时空中的最短路径,类似于平面几何中的直线)运动,就形成了我们所观测到的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地球绕太阳公转,并不是因为太阳对地球施加了一种神秘的超距吸引力,而是因为地球沿着被太阳弯曲的时空的测地线在运动 。
为了形象地说明引力与时空弯曲的关系,可以想象一个桌球桌面代表时空,把桌球看作是空间中的物体。如果桌面是完全平坦的,那么当我们在桌面上推动一个球时,球会沿着直线运动。但如果在桌面上放置一个质量很大的物体,比如一个铅球,铅球会使桌面产生凹陷,此时再推动球,球就会沿着桌面被铅球压出的凹陷轨迹运动。
图片
这个凹陷的轨迹就类似于物体在弯曲时空中的运动路径,而铅球造成的桌面凹陷就类比于物质使时空发生的弯曲 。在宇宙中,虽然没有上下左右的明确概念,“向下凹陷” 的说法并不严谨,实际上应该是朝各个方向凹陷,但这种简单的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时空弯曲与引力的关系。
图片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不仅成功解决了狭义相对论在非惯性系中的适用性问题,还对许多天体物理现象和宇宙学问题做出了重要的预言和解释。它预言了黑洞的存在,黑洞是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的天体;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引力场中的扰动,像水波一样在时空中传播,2015 年,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一重大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此外,广义相对论还解释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现象,水星的实际进动值与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结果存在细微差异,而广义相对论能够精确地解释这一差异,进一步证明了其理论的优越性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嘉正网配资-十大证券公司-股票114在线配资查询网站-低息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