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总是喜欢欺负周边的国家,每次遇到大事就想着向东边动手。这样做是屡次得手,还是已经黔驴技穷了呢?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希望你能点个“关注”。这样以后我们就能继续给你发类似的内容,也方便你和其他人交流分享。你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写下去的动力哦~
开头的话
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妄图在中国建立一个“黄俄罗斯”。1911年,外蒙古出现独立风潮,这背后依然是沙俄的操纵。1945年,苏联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号,把外蒙古作为筹码,换取了美国对日本作战的支持。
2014年,普京面对西方的封锁,立刻调整策略,提出了“向东看”的口号。从沙皇时代到斯大林时期,再到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每到本国遇到困难时,总会转向东方寻求支持。
反复尝试,真的能创造奇迹吗?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用了上百年的老方法,究竟是屡试不爽的绝招,还是在没有其他办法时的最后选择。
自北宋时期起,东北地区开始崭露头角,而沙俄和后来的苏联在这一带的算计也一直很精明。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沙俄也在东北搞起了鬼把戏。一方面,他们拉拢其他势力进入北京,以“国际正义”的名义镇压义和团;另一方面,沙俄单独派兵占领了东北,自己当起了地主。沙俄早就打好了主意,想把中国东北变成他们的“黄俄罗斯”。
“黄俄罗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00年的俄国《东省杂志》中。既然有小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然也就有了黄俄罗斯的说法。这个“颜色游戏”实际上反映了俄国向东扩张策略的进一步发展。
沙俄的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有一个计划,打算用军队和哥萨克人来开垦土地。从1903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都会拨出二十万卢布,在中东铁路附近建立一些“士兵村”和“哥萨克村”。
1902年夏天,财政大臣维特亲自前往哈尔滨,主持了一场“扩大土地会议”。会议决定,南线每个车站要分配六百俄亩的土地,而东西站点则各分配三十俄亩。这些土地不仅用于修建铁路,还要用来建设警察局、开设商铺、开采矿山、建造房屋和种植农作物。
沙俄政府借此机会制定了《奉天交地暂行章程》。章程第一条要求清政府确保铁路的畅通无阻。第七条则规定沈阳要设立俄方总管,全权负责监督。第三和第四条则要求清军撤防,拆除炮台,交出武器。这样一来,增祺将军就成了沙俄手中的傀儡。
维特、库罗巴特金和拉姆斯多夫这三位重要人物,在1900年11月秘密制定了《俄国政府监理满洲之原则》。这份文件要求中国放弃军事控制权,俄军继续驻扎,地方官员要接受俄国总管的监督。俄国的目的是想趁乱将东北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东北人民不答应。1901年2月,赵起龙等十几支义军发布讨逆书,发誓“恢复国土,拯救人民”。忠义军两万人在吉林、奉天转战,沙俄调集六成驻军围剿,多次失败。俄军伤亡惨重,平叛无果。
上海的商人连续开了两次大会,对沙俄的虚伪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大家纷纷捐款捐物,发起抵制沙俄的运动。英国、日本和德国也纷纷表示反对。沙俄的外交压力因此增大了。
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了,沙俄在旅顺和奉天接连失利。原本计划中的“黄俄罗斯”战略未能实现。士兵村的建设停滞不前,哥萨克军队也撤退了。沙俄在东方的扩张计划,第一阶段就失败了。
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苏联再次使用了新的策略来应对这个问题。
在1911年,当辛亥革命发生时,沙俄趁机在外部蒙古采取行动。他们支持活佛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并策划了“库伦政变”。沙俄军队也参与其中,帮助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他们的目的是让外蒙古脱离中国的控制。
1919年,北洋政府派遣军队收回外蒙古。中国军队重新进入库伦,宣布废除“自治”声明。由于沙俄未能在内乱中守住外蒙,苏俄红军在1921年再次出兵。
1921年2月,受到日本援助的白俄将领恩琴和谢苗诺夫占据了库伦。随后,苏俄红军借着“解放”的名义进入,实际上是为了掌控外蒙古。蒙古人民革命党也随红军进入库伦,并在同年6月建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
1921年11月,苏俄和外蒙古签署了《苏蒙友好条约》,苏俄开始对外蒙古进行“保护”。面对中国的多次交涉,苏俄坚持不撤军,导致中苏关系一度紧张,几乎停滞。
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向中国提出了承认外蒙古独立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对此没有反对,蒋介石最终接受了这一条件。同年8月,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在中国的压力下,同意了关于“外蒙古独立需通过全民投票决定”的条款。到了10月,由苏联主导的公投结果显示,所有参与投票的人都支持独立。随后,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
苏联通过签订“中立条约”,让日本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这样一来,中日苏三国之间达成了一项交易,中国的领土再次受到了损失。从1900年到1945年,不论是沙俄还是苏俄,两代政权轮番上阵,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2014年乌克兰局势变化时,普京拿出了面向东方的最后策略。
2014年,乌克兰发生了动荡,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普京面对压力,提出了“向东看”的策略。这一变化给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新的局面。
2023年3月31日,俄罗斯公布了新的外交政策计划,把“加强与欧亚国家的合作”作为首要任务。他们希望加深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同时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以此来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
俄罗斯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提到,俄罗斯正在集中所有力量推行“新东方战略”。这个战略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全面向东发展。“向东转”成为俄罗斯摆脱当前困境的关键策略。
许多俄罗斯商人来到中国和印度,注册公司并开拓市场。俄罗斯的大学开始教授汉语和亚洲法律课程。俄罗斯的年轻人首次来到重庆的球场,参加中国的比赛。普京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也非常活跃。
尽管在文化、科技和制度方面,俄罗斯依然紧密联系着欧洲。在国际金融、贸易通道以及科技标准上,它仍然受到西方的影响。虽然提出了“向东看”的外交策略,但实际成效并不明显。
当前俄乌冲突持续,西方的制裁依然紧绷。俄罗斯试图在东方寻找出路,但效果并不理想。从过去的“黄俄罗斯”到外蒙古,从日俄战争到现在的乌克兰问题,不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代,直到现在的俄罗斯,这个策略已经用了上百年,但收效甚微。
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还是最终的无计可施?答案正在逐渐显现。
参考资料:
巴巴耶夫和胡巍葳在《俄罗斯学刊》上发表的文章《俄罗斯向东转:历史影响与当前任务》探讨了俄罗斯向东发展的背景和目标。这篇文章刊登在2024年第14卷第4期,页码从70到97。
王魁喜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谈沙俄“黄俄罗斯”计划的失败》,发表在1979年第4期的《吉林师大学报》上,文章从第47页到第55页。
孙才顺写了关于外蒙古独立过程的文章,发表在1999年的《滨州教育学院学报》第四期,页码是29到33。
嘉正网配资-十大证券公司-股票114在线配资查询网站-低息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